文化館介紹:
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,是文化愛河人文主義的地標之一,是台灣第一座由地方政府經營的城市歷史博物館,亦是古蹟再利用為文化館舍的典範,曾經肩負起市政龍頭的角色,承載著高雄子民的生活映像與歷史軌跡,是高雄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變遷的最佳見證者。對於高雄人而言,歷史博物館的角色轉變,正承載著高雄城市歷史的變遷與成長。
高博館在建築形式上,屬日本帝冠式樣式,為因應戰時防遭敵機轟炸,外觀以淺綠的國防色為基調,外露式陶燒排水管是少見特殊的建築景觀。大廳內堂皇雄偉的挑高天井、刻有中西混合紋飾的圓柱及希臘哥林斯式柱頭等,除顯示當時日本統治政權意圖展現之威嚴外,亦彰顯出東西方建築風格巧妙地結合,可稱是日治時期最典型的建築體,經過時間的淘洗遞變,本身即是高博館最重要的館藏品,是一件深具歷史厚度與人文涵養的經典之作。
在營運管理上,高博館設有展覽、推廣、典藏三個專業部門,企圖結合民間人力與資源,確立專業導向,營造一個小而美的優質博物館。深度從事與高雄、台灣相關之歷史文化與藝術之展示、教育推廣、文物典藏與管理等保存及傳承工作,歷年來已推出歷史、人文、地景、藝術、工藝、文學、產業、娛樂、戲曲、風俗等各類型展覽與大小藝文推廣活動近千場,另有文物典藏品約八千多項,其中,立於1774年(乾隆39年)的「打狗汛地碑」,以及建於1826年(道光6年)的「左營鳳山縣舊城西門(奠海門)門額」,是相當具代表性的典藏文物。而除了積極購藏徵集實體文物外,對於歷史影像史料的蒐羅亦多所投注,如將館藏的數萬張高雄老照片,透過數位化專業技術保存,同時建置在高雄老照片網站供民眾瀏覽,使這些珍貴的歷史鏡頭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資產。
經過十年來逐步的建構,高博館已成為高雄市首屈一指的學校地方鄉土教育的校外教室、民眾認識高雄文化的窗口,以及各方研究高雄歷史的知識庫,更是海內外觀光客親近高雄、品味高雄的第一站,也是愛河文化流域最燦亮的一顆星。因為有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存在,我們得以收藏城市的記憶,典藏城市生命中各種最美好的核心價值,在文化繆思女神守護下的愛河畔,相約散步高雄歷史,散步知識與快樂,散步知性與感性,散步自然與人文,散步每一代市民累積的情感與記憶。
歷史沿革:
這棟建築物也是十分富有歷史意義及價值的,1939年(昭和14年),日本政府鑑於市中心東移,乃將市役所遷至榮町,亦即今日鹽埕區高博館現址,1945年大戰結束國民政府遷台,高雄市役所原址接續成為高雄市政府所在地。高博館建築本體興建於1938年(昭和13年),次年1939年(昭和14年)完工落成,從1939年(昭和14年)到1992年,一直是高雄市政府的所在地,也是推動高雄市政建設的重心,亦為1947年「二二八事件」發生之歷史現場之一,從外型到內涵,皆書寫著高雄城市的記憶與想像,傷痕與甜美。1992年市政府搬遷至苓雅區新建的合署辦公大樓,舊市府完成階段性任務,功成身退,因其歷史地位意義重大,緊繫高雄市發展脈絡,特規劃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,以保存發揚高雄市歷史文化為工作目標,並於1998年10月25日正式開館,成為台灣第一座由地方政府經營的歷史博物館。建築本體更於2004年經市府審議通過指定為市定古蹟,成為古蹟再利用為博物館的最佳示範。